據傳,其中1名胸口中彈的連姓男子為警方註記的天道盟北海會「吉董」兒子,北海會「吉董」目前為天道盟副盟主,曾在盟主「鐵霸」入獄期間代理盟主之位,幫內輩份極高,此次槍擊案也引發道上關注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」此外,該組織還呼籲人投入革命,以抵抗軍政府。
仰光和曼德勒向來是在晚上很繁忙的地區,但自公布徵兵令後街上卻冷清許多。隨後,軍政府發言人佐敏敦(Zaw Min Tun)於週二(13日)告訴《緬甸BBC》:「我們正在努力在4月新年假期後實施徵兵制度。」仰光南達貢區(South Dagon Township)的一位六個孩子的母親告訴《伊洛瓦底報》,她有三個孩子正處於徵召年齡範圍。然而,報導指出這些都是「虛假的希望」,為逃避徵兵而結婚的年輕女性最終可能會因徵兵而失去丈夫,而男性出家為僧侶可能也不是一個實際的選擇。佐敏敦沒有回覆《路透社》的採訪請求,但緬甸官方媒體MRTV也引述他的發言表示將啟動《預備役部隊法》,退伍的軍人也必須重返軍隊再服役五年,但並未詳細說明的人數及地點,僅表示會徵召「必要的人」。
雖然軍政府並未透露有關軍隊實力的相關細節,但專家表示,軍政府在招募士兵方面面臨挑戰,因此不得不將非戰鬥人員部署到前線。」並指出:「它(軍政府)現在試圖迫使平民參加一場由自己製造的、針對本國人民的可怕戰爭。但在北約國防支出總額中,美國仍占很大的一部分。
」 北約資金從何而來? 川普常常指控其它北約成員該繳的錢沒繳,給外界留下北約為一個類似年費制俱樂部的印象。史托騰伯格在北約國防部長會議開始前公布最新的預估數據:自去年以來,國防支出達到國內生產毛額(GDP)2%目標的北約成員國幾乎已經倍增。每個北約成員同意,將會「立即、單獨,並會同其它締約國採取視為必要之行動,包括武力的使用,以協助受到攻擊的一方或多方」。北約盟國的1名官員告訴《金融時報》(FT):「今年預計約有三分之二北約成員國的國防支出占比將達到(GDP的)2%。
這意味著第5條款的強度取決於政治領袖回應的方式,端看他們是否明確聲明將把條款付諸行動。北約官員告訴《法新社》,北約31個成員國中有18國預計今年將達標,比2023年達標的11國更多。
北約有共同基金,所有成員國也都會捐款,但北約實力大部分來自成員國自身的國防開支,這筆開支除了用來維護軍隊,也用於採購北約也能動用的武器。然而,第5條款並沒有承諾會自動啟動軍事行動來協助遭到攻擊的盟友。然而,北約運作方式並非如此。針對北約關鍵問題以及川普言論等,《路透社》彙整出以下關鍵問答: 北約是什麼? 北約是一個由北美和部分歐洲國家組成的政治及軍事聯盟,1949年成立時的用意是在冷戰局勢升溫之際對抗蘇聯威脅。
北約有哪些成員國? 北約目前有31個成員國,大多為歐洲國家,外加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。如今,波蘭的國防支出占GDP達3.9%,高於美國的3.5%。北約在冷戰期間主要聚焦於保衛西歐免於蘇聯威脅,但於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向東擴張,接納了一批來自中歐和東歐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。川普這番言論遭到外界撻伐,包括現任總統拜登(Joe Biden)和德國總理蕭茲(Olaf Scholz)。
《法新社》報導,史托騰伯格14日公布成員國增加國防支出的細節,以反駁川普(Donald Trump)日前「鼓勵」俄羅斯攻擊未履行財政義務的北約成員國一說。事實上,我會鼓勵他們(俄羅斯)為所欲為。
其中第5條款(Article 5)為北約集體防禦的核心,即任何成員國遭受攻擊時,視同對全體成員的攻擊。這個月10日在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場造勢活動中,川普把他對北約的批評提升到全新境界,在演說中重述他執政時與「一個大國總統」的對話。
然而,北約成員國雖承諾每年把至少2%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用於國防,大多數成員國2023年卻都沒有達到這個目標。瑞典與芬蘭一起遞出申請,只待匈牙利批准便可排除入會的最後一個主要障礙。芬蘭是最新成員,是鑒於俄羅斯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而於去年4月正式加入的成員。他並公然質疑北約集體防禦原則。北約第5條款是什麼? 北約第5條款規定,條約各締約國同意,任何對歐洲或北美的武裝攻擊,「應被視為對全體成員的攻擊」。包含德國在內的北約重要成員國皆已提高國防支出,今年有望達標。
北約決策機制採共識決,但美國的政治軍事實力意味著它顯然是聯盟中最強大的國家,其核武庫也被視為終極的安全保障。有多少北約成員達到國防支出目標? 根據北約去年7月的估計,2023年預料有11個成員國的國防支出達到2%目標,包括波蘭、美國、希臘、愛沙尼亞、立陶宛、芬蘭、羅馬尼亞、匈牙利、拉脫維亞、英國以及斯洛伐克
法國身心障礙協會(APF)主席理貝(Pascale Ribes)向《中央社》表示,預計全球將有35萬名身障人士觀賽,「為讓他們以有尊嚴的方式參與,大眾運輸的可及性(accessibility)勢必要夠。比賽場館方面,歐洲規定每1000個座位須有20個保留給輪椅者,但目前只有8個。
理貝說:「重要的是奧運之後,政府真的要投入提升可及性的計畫。曾代表法國參加首爾帕奧並奪下4面游泳銅牌的馬耶告訴記者,身障族群非常不滿,「感覺我們好像不是公民、被忽視。
巴黎5條郊區線(RER)雖大致有電梯和特殊出入閘門,但由於月台與列車間的縫隙與落差,每站都須工作人員協助鋪設坡道。協會表示,法國相關政策缺乏協調,身障者長年被忽視,無法自主、自由地移動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理貝指出,為了身障者的基本人權,協會已抗爭50年。
應該思考為未來留下什麼資產,奧運之後我們會繼續奮戰,不會放棄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」 馬耶同感表示:「原以為奧運會是加速器,但沒有。馬耶則直接表示,建築翻新時應考慮可及性,「沒有什麼做不到的,都能上月球了,2024年還做不到百分之百無障礙嗎?」 新聞來源 巴黎大眾運輸無障礙不及格 身障者不滿長年遭忽視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巴黎奧運在即,法國政府強硬對遊民「社會清洗」,高額門票連選手家人都得向銀行貸款 即將迎來奧運的「世界運動第二大國」法國,臭蟲與鼠患問題解決了嗎? 塞納河畔570個書攤因巴黎奧運被迫搬遷,嘆城市特色將被抹去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全巴黎僅輕軌是完全無障礙。法國身障人士原本期待巴奧能做為改善無障礙設施的動力,卻事與願違。
然而2015年時法案沒有落實,政府竟撤銷2005年法案,改提出「規劃無障礙議程」(AdAP)延後時程,甚至讓某些機構免除規範。政府不斷給出承諾,1975年法案就規範了可及性。她認為,若地鐵更有可及性,也會讓遊客更方便,為法國帶來更好形象,此外還有行動不便的銀髮族、推嬰兒車的家長等,所有人都能受益。接著2005年2月11日法案更明定新建物需百分百無障礙,舊建物則須在10年內逐步改善。
巴黎地鐵14條主線、2條支線中僅有第14號線百分之百無障礙,但採訪這兩週時14號線停駛整修,等同沒有一條地鐵能讓身障者自主搭乘,「若沒其他方法,那就只好不出門」,馬耶說。」 理貝分析,法國缺乏部會最高層級的政策協調,導致每個單位只能盡自己可能改善狀況。
巴塞隆納地鐵更以82%成為歐洲模範生。馬耶到站第一件事便是通知站務員並等待協助,上車後也不能臨時更改目的地。
身障者須搭乘首節車廂,但有時電梯出口在站尾,便要橫越月台,動線不便。另外,如同公車的自動升降坡道,某些站會出現坡度太陡、無法自行上車的狀況,需他人協助。